每年過完年,除了要收心開工,還有一個比收心更令人心驚膽跳的挑戰:整理工作室。
尤其是像我這種手作人,光是打開工作室的門,就忍不住想大喊一聲:「天啊,我過年前有這麼亂嗎?」
這篇文章,想跟你們聊聊那些手作人心照不宣的整理痛點。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材料多到可以開一間雜貨鋪,這篇一定很有共鳴。
(更多慘烈現場,當然還有我的爆笑哀號,記得去聽 podcast 版本!)

【爆倉現象1】買買買到自己都忘了
手作人的宿命就是:「看到了漂亮材料就忍不住想買」。
不管是香氛、編織、布料、黏土、乾燥花……只要是美的、新的、限量的,通通有理由帶回家。當時的心情都是:「總有一天會用到的啦~」
然後,忙碌中忘記,翻箱倒櫃時又驚呼:「欸?我什麼時候買了這個?」
更慘的是,忘了自己已經有,還再買一份。
於是就這樣擁有了五把一模一樣顏色的乾燥花。超會複製自己的購物車,誰能贏過我們?

【爆倉現象2】永遠搞不清楚尺寸
明明看了商品頁面上大大的「10公分」,腦中也有畫面了,怎麼到貨一看,卻是巨大版花盆?
買材料這種事,真的是現場腦袋打結的最佳示範。尤其現在靠網購,尺寸感錯亂的機率更高。
像我自己就曾經:
- 要買小水泥杯,結果寄來超大花盆。
- 要買8包小袋子,結果搞錯尺寸,變成8包超大的。
這種錯買,不只空間爆炸,心情也很想原地爆炸。空間風格與營運彈性,也確保教室品牌不會模糊。

【爆倉現象3】每個案子都堆出一個新倉庫
接案的朋友更懂,每一個新案子=一批新材料。
舉例來說,最近流行飄帶,我為了提案,只好一次買下各種材質、各種顏色、各種寬度。
結果呢?要是客戶改了主意,沒選到這批,這些織帶就成了孤兒材料,被永久收容在倉庫某個角落。
更別說每次做大量材料包時,為了備料還得多抓10%備用數量。這些「以備不時之需」的好意,最終也變成「以備永遠不需」的庫存地獄。可能不想被綁死。我希望教室是「每一次來都能好好享受的地方」,而不是壓力來源。

【爆倉現象4】搬家根本搬的是材料山
回想這些年,我也搬了三次家,每一次搬家,最痛苦的絕對不是家具,而是材料們的集體大遷徙。
- 一次搬5台3.5噸卡車
- 光是丟掉的廢棄物就裝了一整車
而且,每次斷捨離的過程,都像是在進行心靈大手術:
「這個捨不得,那個總有一天會用到……」結果?
材料永遠都在,房租繼續繳,心態持續崩潰。

【爆倉現象5】買道具、買倉儲、買到失控
除了材料,手作人還有另一個很恐怖的購物黑洞:拍照道具!
明明只是想補幾個盤子、小物件,結果每次去大創、巷內托、K城,一逛就是一大袋。
心想:「這個盤子好適合下次拍照用!」、「這個布料色調剛好可以搭新品!」
結果買回家後,拍不拍是一回事,堆著堆著又多了幾箱雜物。
後來我也硬逼自己訂下規則:沒有拍攝計畫,不准買道具!
雖然偶爾還是會手滑,但至少減緩了惡性循環。(一點點啦。)

小小心得:如何從爆倉地獄逃出生天?
老實說,我到現在也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。
但是一路跌跌撞撞下來,還是整理出幾個小小心得,可以跟大家分享:
✅ 勇敢斷捨離
不要再幻想「有一天會用到」,丟了反而更自由。
✅ 材料分區管理
不求完美分類,但至少大致分蠟燭、肥皂、布料等等,找東西省超多時間。
✅ 採購只買最少量
有需要再追加,比一次買一堆好太多。
✅ 道具採購自律
拍照道具一定要跟具體拍攝計畫掛鉤,沒有就忍住不買。
✅ 考慮請整理師
如果真的炸到自己無能為力(像我本人),適時請專業人士救援,真的可以讓生活重啟。

整理材料比創作還難,但,這就是我們的日常
材料爆倉、尺寸錯買、堆到天花板的手作道具…這一切看起來很瘋狂,
但這正是手作人最真實、最可愛的一面。
也正是這些混亂與堅持,累積出每一個作品背後的溫度與故事。
如果你也想聽更多我在整理地獄裡翻滾的爆笑故事,
或者想知道我怎麼請整理師來救火,又怎麼(失敗)自救…
👉 一定要去聽這一集 podcast!
完整故事收聽
想聽完整的故事?快來收聽這集 Podcast: EP22|你的倉庫是材料天堂還是混亂地獄?來看看你是哪一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