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嚮往在假日市集中擺攤,想像著微風、咖啡香、文青氛圍,自己賣著獨一無二的手作品,順便和志同道合的創作者交流。但如果你真實地走進這個世界,很快會發現…市集,遠比想像中殘酷。
今天,我想跟大家聊聊這些年參加市集、觀察手作市場,甚至輔導學員的心得,拆解那些浪漫濾鏡背後的現實。

「人氣市集」≠「高收益」
很多手作人最初參加市集,是抱著「人潮就是錢潮」的想法。看到 IG 上照片美美的、攤位擺得超精緻,就覺得一定賣得很好。但實際上,人氣和收益常常不成正比。
我曾在一場號稱「全台最美」的市集擺攤,兩天來人數破萬,但實際成交只有想像的一半。因為多數遊客是來「打卡」的,不是來「購買」的。他們會拿起你的商品拍照,然後笑著說:「好可愛喔!」接著走掉。
所以,市集成功與否,不能只看現場人潮,還要評估受眾屬性和購買力。否則再漂亮的攤位,也只是免費提供拍照背景。

成本計算:被低估的「隱形支出」
很多新手手作人一算利潤,只計算「材料成本」,完全忽略了攤位費、交通費、住宿費、包裝、裝飾、備品、甚至體力消耗。舉個例子:
- 攤位費 2,500 元
- 裝飾道具 1,200 元
- 包裝耗材 800 元
- 交通與住宿 3,000 元
- 餐飲開銷 600 元
還沒開始賣,成本就逼近 8,000 元。假設商品售價 300 元,你必須賣出 27 件才能打平。這還不包含「你自己一整天的工時成本」。
如果抱著「市集可以當小旅行」的心態,務必先想清楚:你是去玩,還是去賺錢?這兩者策略完全不同。

同溫層市場的錯覺
市集往往會聚集一群和你一樣熱愛手作的人,但這不代表他們會是你的客戶。很多人來市集是觀察、取經、甚至「比價」的,而不是買單。尤其是當你的品項與現場攤位同質性高時,消費者更容易在價格、風格之間比較,最後導致「誰都不買」。
解法是什麼?差異化。
- 商品要有故事
- 設計要有獨特性
- 包裝要有記憶點
別讓自己變成「市場上另一個可愛小物」,否則就算作品再美,也會被淹沒在茫茫攤海裡。

心態轉換:市集是「測試場」,不是「終點站」
如果你把市集當作一個「作品驗證實驗室」,就會比較健康。現場消費者會給你最直接的回饋,包括價格接受度、款式偏好、包裝反應。這些資訊,對未來商品調整非常有價值。
我常建議學員把第一次市集當作「觀察戰場」,用小量品項測試市場反應,不急著追求當場大賣,而是收集消費者行為數據。換句話說,市集更適合用來累積品牌認知,而不是完全依賴市集本身的銷售額。

現實提醒:市集不是小旅行
很多手作人會說:「擺市集可以順便玩一玩!」但如果你真的想靠手作維生,請別浪漫化市集。
因為市集的本質,不是放鬆,而是硬仗。
- 你需要提早到場、佈置、整理攤位
- 你需要一直跟客人互動,嗓子啞到懷疑人生
- 你可能連上廁所都要跟鄰攤協調
- 結束後還得收攤、搬貨、整理現金流
如果沒有準備好心態,很容易一次市集之後就「勞累 PTSD」。

結語:浪漫可以有,現實更重要
市集確實可以是美好的,它能讓你遇見欣賞作品的人、同樣熱愛創作的朋友,甚至找到合作機會。但如果你希望手作不只是興趣,而是一門事業,就必須清楚看見數字與現實。
下一次準備市集時,問自己三個問題:
- 我去是為了賺錢,還是去玩?
- 我的商品在現場有什麼獨特性?
- 我知道自己的盈虧平衡點嗎?
當你能清楚回答這三個問題,市集才會從「夢想濾鏡」回歸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」。
完整故事收聽
想聽完整的故事?快來收聽這集 Podcast: EP60|市集不是浪漫小旅行!手作人必知的殘酷現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