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曾經懷疑過自己的創作到底算不算「藝術」嗎?
我曾經也是。
身為一位用手作創業的人,我發現創業的日常慢慢讓「創作」變成了「產出」;作品好像不再是為了表達,而是為了銷售。直到我參加了一場為期 12 週的讀書會,讀了一本出版於 2010 年的老書 -《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》。
結果,它真的療癒了我。

我參加讀書會不是因為勤奮,而是因為「我需要被逼」
人生最後一次讀書會,是考研究所的時候。之後十幾年,別說讀書會,連靜下來看一本書都難。這次會加入讀書會的最大動力,其實是:「我如果沒有 deadline 是不會動的那種人。」(誠實如我)
這 12 週,每週二晚上,跟一群創作者一起讀書、分享,討論創意、藝術、自我懷疑,甚至是「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配創作」這種內心戲。那段時間剛好橫跨從冬天到春天,也很剛好地,我從「做來賣」的手作人,找回了「為了創作而創作」的自己。

手作與創作的界線,誰來定?
很多時候,我覺得自己做的只是手作,不是創作。
因為它們需要被「實用」、被「市場」檢驗,被「能不能賣」決定價值。
但那本書不斷提醒我:創意是宇宙流進來的東西,我們只是接收的人。我們不需要一直批評自己做得夠不夠好,不需要每次做東西都打分數。我開始理解:原來「創作」的價值,不是由別人來定義的。

我的作品《花燭盅》:當想像成真,雞皮疙瘩自己冒出來
在這段旅程中,我做了一個作品,叫《花燭盅》。
它用到了香氛蠟、大豆蠟、UV膠、壓花,每一層都不是模具倒出來的,是我用手一點一滴捏出來的形狀。
那個畫面在腦中醞釀了好幾個月,從冬天到春天,完成的瞬間,我全身起雞皮疙瘩。因為那真的就是我腦中想像的樣子,甚至還更美。
我還特地拉了攝影師跟同事,三人小隊浩浩蕩蕩殺去彰化拍照(就為了這組作品)。為什麼?因為我覺得,它值得這份儀式感。

所謂的創作流程,其實沒有「標準流程」
每個人創作都有自己一套,有人喜歡先有靈感,有人是從收集開始慢慢聚焦。我把我自己這段創作的思考,整理成一份「手作人專屬設計練習」,也發給了電子報的訂閱者。
一開始其實蠻怕被說「這什麼邏輯啊」,但回饋超出預期。原來大家的腦子在靈感爆棚時都是一樣混亂的(笑),只是我們都努力想辦法,把那團毛線慢慢梳開。

創作是什麼?就是從生活出發,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
我的作品,很多都是從生活中來的靈感:
像小熊軟糖手工皂、海棠花玻璃蠟燭,靈感就來自我阿嬤家窗上的玻璃花紋。
我相信靈感就在日常,每天都會閃過好多想法,只要願意記下來,它們終究會變成某個作品的種子。

最後提醒你:創作,請自己定義
你喜歡的色彩、質地、氣味,都是你的一部分。
請不要被販售的框架、材料的限制、社群的潮流定義創作的樣子。
你可以同時做兩種作品:
一種是能賣錢的,另一種是只有你能做出來的。
完整故事收聽
想聽完整的故事?快來收聽這集 Podcast: EP41|當手作變工作,我還算創作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