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手作市場觀察

手作與文創,在熱潮與空洞之間漫游

這趟去中國的旅程,原本的主線是西藏,但身體告訴我那是個「修行」之旅,所以回到都市後,我決定轉換頻道,安排了一連串的手作課程與市場觀察,結果意外收穫滿滿。今天就來聊聊我這一週在中國體驗手作、觀察市場、認識職人、甚至也小小目睹了盜版亂象的心得感想。

非遺熱:傳統工藝的時尚轉生術

在中國,現在最紅的手作關鍵字之一,就是「非遺」——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別小看這兩個字,講出來可是閃閃發亮、預示「這個可以賺」。從掐絲琺瑯、螺鈿到點翠,許多古老工藝都重新被包裝成能讓人「隨到隨做」的體驗課,甚至開進了連鎖手作教室,主打一種「親子百貨七樓即興玩一波」的氛圍。

有別於我五六年前在北京遇到的那種老師傅上課風格(我那時候真的有一種當場被收為學徒的錯覺),現在的課程都變得輕鬆多了。舉例來說,我在成都參加了一間連鎖非遺教室的課程,體驗了兩項工藝:螺鈿與點翠。

螺鈿原本是把貝殼一片片鑲在器皿上的高難度工藝,現在則進化成用光療膠把貝殼「貼貼樂」封在飾品上,三十分鐘搞定,還可以邊做邊閒聊。至於點翠,用翠鳥羽毛裝飾金屬飾件,聽起來有點皇宮御用的氣息,但體驗版基本就是羽毛拼貼 DIY,難度友善,還頗療癒。

客群百百種,連團建都來做手作

這類手作教室的客群意外地多元:有情侶約會來「黏一下」、有家長帶著放暑假的孩子,還有我遇到一整個公司的團建活動把教室擠滿。說真的,這樣的體驗模式的確很適合現代都市人快速消費一個「有文化感的下午」,不但有產出,還能拍個打卡照,非常符合短影音的邏輯。

不過說到老師的專業程度,當然不是傳統工藝等級,但也不至於門外漢,畢竟這樣的教學需求不在於傳承手藝,而是創造一個好玩又「不難失敗」的體驗。

從體驗到培訓:職人交流的另一面

除了輕體驗,我也報名了一堂四天的手工皂培訓課。比起體驗課,這課程算是進入比較硬派的職人圈。我的同學們來自中國各地,都是在地深耕五年以上的創作者,我們在課堂上不僅學技術,還聊創業、聊教學、聊淘寶的材料包怎麼殺死了設計感。

其中有一位同學超厲害,專門接學校團建課程,但不賣現成材料包,所有教案自己設計、材料自己搭配,就是要做到淘寶找不到、學生學不膩。這種策略我超認同,因為當所有人都可以賣一樣的作品時,唯一能拯救我們的就是「獨特性」。

材料誰都買得到,但你的創作邏輯、配色、美感、故事,才是別人學不來、AI模仿不了的。

文創街區:創意的空殼與複製的繁華

講完了教室內的觀察,來聊聊街上的文創景象。中國的老街很多,每一條看起來都很「復古」,但走進去後……嗯,可能會有一種「這裡我來過吧?」的既視感。

從護手霜 365 系列,到手工皂彩繪包裝,一樣的商品、包裝、甚至連裝潢都雷同,我在成都老街看到一次,幾天後在無錫又看到一模一樣的。這些文創商品看似創意,其實是被複製、包裝、重新上架的商業模板,讓我想起一種說法:「中國製造的是文化的量,不是文化的質。」

當然這現象台灣也有,只是還沒那麼規模化。

線上課程的盜版狂潮

最後不得不說說讓我瞠目結舌的一個點——線上課程盜版亂象。中國的線上手作課程早在疫情前就已經很成熟,很多老師會將課程錄好販售,打造所謂的「被動收入」。聽起來很夢幻吧?

但現實是:你剛上傳,別人就用工具把整套課抓下來賣,有的甚至再被盜好幾輪,一套原價三百人民幣的課程,可以在黑市買到一元人民幣(對,連包裝都懶得包了那種價格)。

這些消費者知道他們買的是盜版嗎?知道,但不在意。只要影片能看、學得會、價格便宜,他們樂見其成。這種盜版風氣真的讓我感覺「創作者的尊嚴」正在被一點一滴地切割。

結語:在空殼與真心之間,選擇手作的靈魂

這趟中國行,讓我看到手作在熱潮背後的多面貌:它可能是商業模式的包裝、是文化IP的消費品、是教室裡一堂「療癒下午茶」,也可能是一個職人埋頭五年不斷改良的成果。

但我相信,真正動人的手作,永遠來自「心意」與「真實」。不是複製貼上、不是拿別人的模板來賣,而是透過你的雙手與靈魂,把一個故事慢慢地揉進作品裡。

就像我總是提醒自己:要做的,不只是漂亮的商品,而是有靈魂的創作。即使市場再競爭,也無法取代我們每一位創作者的獨特性。

分享此文

__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