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作創業者也該去旅行?在旅途中發現了這些創作靈感!

每年過年我都有個小儀式 “出國充電”。今年,我選了一個有點瘋狂的地方:蒙古+俄羅斯,目標是那個傳說中會結冰冒泡泡的神秘地標──貝加爾湖

有人問我:「旅行跟手作有什麼關係?」
其實關係可大了。這趟-30度極寒之旅,不只讓我凍到差點失去小拇指,還帶回來滿滿靈感,讓我的作品更有故事,靈魂更有溫度。

今天這篇文章,就來跟你們分享這趟旅程裡的冷知識、暖故事,還有那些從冰天雪地裡偷回來的小秘密。(更多詳細過程藏在 podcast 裡哦!)

為了拍一張照片,我差點在貝加爾湖凍傷

這趟旅行,最大的目標就是看那傳說中的「氣泡湖」。
結冰的湖面上,一顆顆白色泡泡凍結在透明的冰下,像是大自然特製的水晶球。
身為一個手作者+地理控,我怎麼可能錯過!

出發前,我花了三天設計了兩個專屬作品:

  • 一款模擬氣泡湖的透明肥皂
  • 一款用蠟燭做出的氣泡感作品

扛著超重行李、帶著暖暖包、蠟燭、肥皂上飛機,還一路從蒙古翻山越嶺到俄羅斯。
在-30度的湖面上脫掉手套、徒手擺設、用手機狂拍的那一刻,我真心覺得自己是個藝術狂熱份子。
(冷到快截肢但還在那邊調構圖,這就是愛吧?)

更妙的是,有團員居然隨身攜帶打火機,讓我在貝加爾湖上真的點燃了蠟燭。
在那片藍冰上燃燒的小小火光,配上寒風呼嘯,畫面美到爆炸,自己也差點凍成冰棒。

極寒穿搭指南:走路都能流汗的秘密

說到極寒穿搭,我這次可是做足了功課!
穿錯的話,在-30度是真的會凍成新聞事件。

分享一下我的「極寒生存穿搭法」:

  • 下半身:厚刷毛防寒褲打底+防風褲外層+雪靴+羊毛鞋墊+腳底暖暖包。
  • 上半身:發熱衣打底+普通毛衣or棉T+抓絨保暖層+高充絨(700以上)羽絨外套。
  • 外掛:手套、脖圍、帽子、隨身暖暖包一堆。

特別提醒:極寒地區室內外溫差50度起跳,所以「洋蔥式穿搭」才是王道,才能從-30度自由切換到25度的暖房,不至於蒸發成水氣。

靠這套,我成功在冰湖上跑跳還流汗。

旅行中撿到的靈感寶藏:羊毛氈、藍冰、化石紋

除了拍作品,這趟旅行也意外撿到了好多手作靈感!

在蒙古和俄羅斯,我看到了:

  • 成吉思汗博物館的羊毛氈+陶藝結合作品
  • 布里亞特民族用馬鬃織出的粗獷地毯
  • 天然形成、印在煤礦石上的植物化石紋樣
  • 蒙古超市裡用羊骨頭做的占卜小遊戲

這些傳統技法、自然紋理,讓我腦中靈感大爆發。
未來我也想把這些元素融進我的手作創作裡,讓作品不只是「做漂亮」,而是有一段段跨越國界的故事可以說。

從作品到生活:旅行讓「手作」有了不同的呼吸方式

旅行教我的,不只是靈感的啟發,還有另一件事:

手作,不應該只是做出來,而是活出來。

當我把自己設計的蠟燭放進貝加爾湖冰洞,
當我在-30度冰風中徒手調整角度、只為拍出心中的畫面,
我知道,這不只是「賣一個產品」,而是讓我的故事、我的溫度,透過作品,被世界記住。

那一瞬間,我也更確定了:
每一件手作作品,都值得承載一點靈魂。

所以,無論是遠赴萬里還是走出家門,去感受新的光線、新的空氣,都是給作品最好的養分。

手作人為什麼要旅行?因為你需要新的故事

這趟旅程,讓我再次深深體會到:
好的作品,從來不是技術堆疊出來的,而是經驗、感動與記憶,一點一滴揉進去的。

你不一定要飛到地球另一端。
只要有心,每一次逛展覽、每一次小旅行,都可以打開新的靈感之門。

完整故事收聽

想聽完整的故事?快來收聽這集 Podcast: EP20|差點冷死在俄羅斯,手作創業者也該去旅行?我在旅途中發現了這些創作靈感!

分享此文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