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會想,「AI?和我們這種做手工的有什麼關係?」這個問題我以前也問過自己。畢竟,我們做的可是需要雙手、需要靈感、需要那種「人味」的創作,AI 哪可能取代得了?
但事實是…它沒取代我,反而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(還不會喊累,太棒了)。

靈感沒電時,它是我的行動充電站
我每次在醞釀新作品、新課程的時候,AI 簡直像是我腦內的第二個自己。我會先把雛型丟給它,問它覺得這樣的風格 O 不 OK?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建議?
說真的,有時它給的回饋還蠻中肯的,不只是拍手叫好,還會提醒我「你是不是忘了考慮誰來上這門課、學生卡關會在哪裡」這種細節。
而且連課程名稱這種讓人抓破頭的東西,它也有一套!我甚至試過請它用「台北人語氣」幫我取名,結果還真的有種通勤時聽廣播廣告的親切感。

撰寫教案與文案,從惱人變療癒
身為一個既要創作又要行銷的手作人,最怕就是寫文案寫到懷疑人生。FB、IG、電子報、課程簡介、網站、Podcast 描述,每一種都要不同風格,誰受得了?
還好現在,我都會開啟跟 AI 的「腦力激盪會議」。我會直接說:「我這次要宣傳一堂香氛蠟燭課,請給我三種文案語氣:溫柔療癒、知性文青、手作魂爆發風。」
接著它就會啪啦啪啦丟出不同的版本,我再從中融合出「最像我」的那一篇。更棒的是,它可以整理出課程的五大賣點,讓學員看到就忍不住按下報名鍵(當然,內容還是我先發想的啦,AI只是加速器)。

做肥皂也能用 AI?沒錯,它還幫我配過方!
連製作流程、材料配方,AI 也能來插一腳。像我在設計新蠟燭或肥皂時,常常會請它幫我想幾組初始配方,甚至讓它解釋一下原料差異,或幫我比較哪一種做出來比較硬、比較香、比較上相(咦)。
雖然最後還是要我親自試做才能驗證,但這個過程大大加快了我研發新產品的效率,也幫我避開了很多「做出來整鍋報廢」的悲劇。

Podcast 製作幕後,其實我偷偷有請 AI 幫忙
這個你可能不信,但我現在的 Podcast 幕後流程,AI 是我的隱形編輯。
我會先請它幫我把逐字稿整理好(沒錯,就是像你現在看到這篇的前身,甚至連插圖都是),接著再請它幫我生成節目簡介、重點摘要,甚至還請它產出 SEO 關鍵字,直接塞進網站的後台。以前這流程至少半天,現在 15 分鐘輕鬆搞定!
不過,剪接聲音我還是靠人力啦,AI 剪接出來的東西……你知道,就是那種「感覺怪怪的」成品。

AI 絕對不是我們的主人,它是我們的編外夥伴
雖然我真的很愛用它,但我也看到不少品牌直接把 AI 生成的圖片和文案整坨貼上去,沒有修改、沒有人味,瞬間失去靈魂。看久了真的會膩,而且很容易被看穿。
我自己的習慣是:AI 是草稿手,最後的定稿一定還是用我的語氣、我的邏輯、加上一點點我的個性。創作這件事,是我們的核心,不是交給機器就好。

我的幾個 AI 使用小訣竅
不同專案開不同對話檔案:像是 Podcast、課程設計、社群文案,通通拆開來,讓它知道現在是什麼角色。
明確指令才有好結果:不要模糊地說「給我一篇文案」,而是說「請給我三種語氣介紹香氛蠟燭課的文案,字數各在 150 以內」。
不要害羞,多說謝謝:真的,我發現跟它說「謝謝你!太棒了!」,它回我的語氣都比較溫柔(笑)。

完整故事收聽
所以,AI 到底跟我們這些「手作魂」有沒有關係?我覺得關係大了去了!
它或許不會拿起黏土做出你腦中那隻小狐狸,也無法體會手工皂冷製的魔法過程,但它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,去專注在這些你真正熱愛的事情上。
如果你也想知道我具體是怎麼操作的,或是想聽我分享更多「AI 小助手」在創作路上的奇葩經驗,歡迎點進這一集 podcast,讓我好好跟你聊聊。
想聽完整的故事?快來收聽這集 Podcast: EP37|用雙手創作,用AI加速!其實它是我最強神隊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