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喜歡溫潤的木頭、極簡的線條,還有背後那些靜靜發光的創作理念,那你一定會愛上「木質線Woodline」這個品牌。本集 Podcast,我邀請到「木質線」主理人,也是一位設計系出身、轉戰木工與自媒體的創作者,一起聊聊她如何從設計走向實作,從生活走進創作。
說真的,她的故事太好聽了,這篇文章只能透露一點點。如果你讀到後面有點被燒到、心癢癢地想知道更多,那就表示……你該點進 podcast 去聽完整版啦!

設計背景出身,卻不想只做設計
木質線的主理人過去在設計學院接受完整訓練,理論紮實、審美精準,但她一直有個小聲音在心裡響:「我不想只是畫圖,我想動手做。」於是,她從設計跳進木工,一頭栽進手作與實作的世界,開始自己磨、自己刻、自己想,從材料出發去感受設計,而不是只是坐在電腦前畫出漂亮的版面。
這種從「頭腦設計」走向「雙手設計」的轉變,也讓她的創作更加貼近生活、貼近人心。

木頭,是生活裡的溫度
她一開始做的作品就很有意思,不是大張旗鼓的家具,也不是高調炫技的雕刻,而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物:器皿、擺飾、文具。你可能會說,這些東西很多人做啊,差別在哪?
差別就在她給了木頭一個新的語言。
她在木質中找線條,在功能中找情緒,在每一件作品中找「人與物」之間的溫柔連結。她曾說過:「我的作品是讓你能夠每天摸到、用到、喜歡上的東西。」這句話太打中我心了。設計本來就不該只是看起來漂亮,而是得讓你想留在生活裡、陪你一起過日子。

不只做產品,她也做內容
你可能會以為她就是個埋頭木屑裡的手作職人,但她其實是個超強的內容創作者。從 Instagram 到 podcast,到教學平台,她把每一次創作過程、靈感來源、材質選擇、甚至是創業思考都轉化成內容,分享給更多對創作生活有興趣的人。
她不是單向地「秀作品」,而是用非常親切的方式,讓大家看到作品背後的脈絡和故事,這點我自己也非常佩服。她會講「為什麼這次不想用胡桃木」、「這個小角落為什麼留一點不修」這種細節,讓人越聽越入迷,根本像在上創作哲學課一樣。

關於品牌經營,她有自己的節奏
當我問她對品牌的想像時,她沒有那種典型創業人的「擴大市場」野心,而是很誠實地說:「我希望品牌可以跟著我的人生階段一起成長。」這句話太真了。不是一開始就要當爆紅網紅、也不急著變成百萬品牌,而是想做一個「不焦慮但一直有進步」的創作者。
她談到自己怎麼調整步調、怎麼避免比較心態、怎麼在創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,這些內容我覺得不只是給創作者聽,其實所有自由工作者都應該來聽聽。

關於未來,她選擇慢慢來
未來會不會再開線上課?要不要開實體工作坊?是否進入更多平台販售作品?她都說得很坦白:「我還在感受自己的步調。」
沒有過度包裝,也沒有標榜成功心法,而是清楚知道「創作不是一場短跑,而是一場很長的生活旅行。」我很喜歡她這樣的節奏感:誠實、不急躁、但也不鬆散,像是一件打磨得剛剛好的木器,靜靜地放在你生活的一角,久了就變得不可或缺。

如果你也正在創作的路上迷路,或者也想知道,木作到底怎麼跟內容創作、品牌經營、人生選擇結合在一起,這集 Podcast 絕對值得你好好聽完。
👉 點這裡聽完整故事,Podcast: EP29|木作與自然對話,發現創作的平靜:『木質線』創辦人魚丸從低潮到創作突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