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作人的理想工作室長怎樣?三種空間實測告訴你

你有沒有幻想過自己的工作室長什麼樣子?

我以前也想像過。但實際上呢,我的工作室一路從北歐風店面、搬到住家二樓、再搬進住辦大樓……這一連串搬家,不只是空間上的轉換,更是我創業階段轉型的具體寫照。

今天就來跟你分享,我從創業初期到現在,經歷的三間工作室、三種營運型態,也聊聊「到底手作創業需不需要一間實體工作室」這件事——如果你正在思考這個問題,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多一點思路。

第一間店面型教室:北歐風、羊毛氈、還有人誤以為我們在賣麵包

創業初期的我,對工作室有很多夢想。第一間教室在一樓,原本是國宅住家格局,我們直接出錢打通牆、改成店面,裝潢走我超愛的北歐風:白牆、木地板、明亮採光。

我當時教的是羊毛氈,特別設計了中島與洗手台,結果還誤打誤撞變得很像紅貝客(笑)。連路人都常常走進來問:「你們有在賣咖啡嗎?可以點麵包嗎?」

沒有,我們只賣手作溫度好嗎。

這個教室雖然是夢想起點,但後來反而成了負擔。當課程減少、我們開始接案和包貨,對外開放的空間變成了困擾——有人路過就敲門、房東動不動就說要收回來住⋯⋯讓我終於受不了,決定搬家。

第二間二樓工作室:我們變成女工,還要搬貨上樓

我搬上了原店面二樓,房東剛好願意出租,我立刻租了下來。空間一樣大,但保留了原住家格局,沒有打通,也就顯得擁擠許多。

這個階段,我們進入轉型期。課程變少,香氛品牌變多,工作室變成預約制,平常是趕工、打包、搬貨,偶爾才開課。

最大的問題是:沒有管理室。

我們材料要先寄回家,再搬來工作室、再搬到二樓⋯⋯手作創業不是夢,是搬家、搬貨、再搬一遍的現實!做肥皂一次幾百公斤,光搬就想放棄創業(笑)。

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

第三間住辦工作室:終於懂了,管理室才是關鍵配件

後來搬進現在的這間住辦大樓,最大優點就是:有管理員。Yes,真心感謝有管理員幫我收貨!

這邊離捷運站超近、走路一分鐘就到,而且是住辦混合大樓,不怕吵到鄰居,周圍也有其他公司,不再孤軍奮戰。空間雖然沒比之前多太多,但格局方正、客廳也比較大,拿來上課更舒適。

現在大量出貨、接教學案、寄材料包,這個空間就很剛好。搬三次家後,我真的深深體會什麼叫「適合自己工作型態的空間」才是最好的空間。

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

從「夢想空間」到「務實選擇」:我心裡也搬家了

我曾經非常堅持:工作室一定要美,一定要北歐風,一定要有對外窗、要像咖啡廳一樣好拍。那時候我會為了一張椅子去比價五間傢俱店,為了窗簾顏色煩惱三天。

但現在,我看空間的角度完全不同了。

我會先問自己:能不能收貨?能不能裝機器?有沒有電梯?方不方便搬貨?對品牌來說,這些「好不好用」的條件,遠比「好不好拍」更重要。

我不會說夢想空間不重要。它讓我起步、也讓我被看見。只是現在的我,更知道該把有限的資源放在哪裡。我不是放棄夢想,而是把夢想做得更務實、更符合品牌發展。

手作創業一定要有實體工作室嗎?

我知道,很多人夢想擁有一間專屬的手作空間。但回頭看這幾年的變化,我會說:「不一定」。

✅ 如果你主打線上課程,其實家裡一角就能開始。
✅ 如果你偶爾需要實體空間教課,也有像小樹屋、會議室這類租借空間。
❌ 反而實體店面的成本、壓力、租金、管理都很高,不見得是每個品牌初期能承受的。

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1 preset

給你一點參考,也歡迎你來聽我分享更多

以上就是我這幾年「三次搬家,三種經營轉型」的心路歷程。希望能幫助你更清楚思考:什麼樣的空間,對你現在的手作工作型態來說,是最合適的?

你如果對這主題有興趣,歡迎來收聽這集 Podcast 👉

完整故事收聽

分享此文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